發布時間: 2017-11-17 08:52:05 作者:無 被閱覽數: 3589 次 來源:上海萊多實業有限公司
城市新區、各類園區、成片開發區需要從規劃管理建設全過程中落實海綿理念,通過建設大片海綿型公園綠地、自然和人工濕地等措施,加強城市的雨水蓄滯和凈化能力,保護自然水體,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聯通,通過提升水源涵養能力,緩解雨洪內澇壓力,增強城市生態服務功能和增加生態多樣性,向積極探索規劃管控和建設方式轉型。目前全國上下進行海綿化改造的新區已不在少數,諸如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的西咸新區、貴安新區、橫琴新區、延安新區、溫嶺東部新區、臺州灣東部新區等,將“海綿城市”理念浸潤到城市每個角落,實現區內河流全覆蓋,“大水大綠”的生態格局才能逐漸顯現。新區的海綿化建設有其規律可循,主要圍繞綠地系統建設、道路廣場建設、給排水系統建設和水系整治。
綠地系統建設
綠地系統建設包括居住區綠地、城市公園綠地和中央綠廊,其中建設要點包括下沉式綠地建設,植草溝的設計,植物的選擇及配套雨水傳輸與收集設施,如綠色屋頂、生態樹池、植被緩沖帶、植草溝、生態滯留(流)設施和水景濕地等。
道路廣場建設
道路廣場的建設包括居住區、城市公園道路和城市交通道路,其主要功能是組織交通、引導游覽,提供集散場地以及組織排水。因此,通過合理的道路布局設計,可以促進海綿城市建設。
給排水系統建設
城市的給排水系統是滿足城市日常運轉、城市綠化養護所必需的工程措施。給排水系統設計必須滿足功能、技術和美學等多方面的要求。
新建或全面改造區域,排水體制全部采用分流制。對于已形成合流制的建成區,應結合規劃逐步改造城分流制。發展分散的生態式污水處理。同時,在雨水排放過程中,除利用植草溝進行雨水輸送外,配套安裝相應的工程設施,如護土筋、擋水石,以減弱雨水徑流流速。通過雨水濕地、滯留(流)設施(植被緩沖帶、生態駁岸、生態島等)、雨水排出口末端處理設施(沉砂過濾池、礫間等),調蓄洪峰,增強河流綜合防洪能力。流域綜合治理應在保護控制范圍劃定的基礎上,綜合考慮防洪整治、水質提升、生態補水、景觀提升的需求,進行分河段、分功能的整治。充分利用雨水及污水再生水,增加河道補充水量,做好河道水質保護工作。
上一篇: 萊多消防安全演習 下一篇: 像海綿一樣,城市如何做好“水文章”
返回列表